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

Endpoint

這是作臨床試驗一個專門的名詞,代表的意思是為了達到試驗的目的,我們使用某些指標來判斷成功或失敗。
例如,今天我設計了一個試驗,目的是證明吃維他命可以治感冒,那麼這個試驗的endpoint就可以設計為"感冒症狀消失的天數":當有吃的比較快好,沒吃的比較慢好,就可以得證。相反的若有吃的跟沒吃的差不多,或反而病更久,那就成了反證。
但是如果今天我把感冒試驗的endpoint設計為"一個月後感冒症狀持續的比例",會得到甚麼結果呢?很可能甚麼都得不到,因為一個月後不管有吃沒吃,理論上感冒都應該好了,得到的結果一點意義都沒有。


最近看到FB上分享的教養文章,大多條理分明論述清楚,讓人不由得就落入作者的邏輯開始想著:對對對,真是有道理,我應該這樣養小孩比較好。但是最近我發現,很多教養書/文都很喜歡這樣寫標題:

這讓我相當疑惑:為何評斷一個孩子要用考上甚麼大學當endpoint?????難道其後的表現和人生成就都不重要嗎?

我還記得大學聯考放榜(<-完全暴露年齡)那年夏天,自己突然失去目標和衝勁的感覺。在我察覺到這點之後,接踵而來的大學生活讓我沒甚麼空間好好靜下來思考這件事,於是花了好幾年原地打轉,才又慢慢的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情拼湊起來。台灣的教育和教養專家,都太在乎要把孩子送進甚麼大學,而大學以後的事情,對他們來說彷彿一座舖好的橋,孩子會順著通往幸福快樂的人生。於是,一堆類似的書籍文章不停出線,大家爭相分享怎麼輕鬆的有效率的引導孩子通往名校。再來呢?再來當然就是名校的事情啦!這麼有名的大學,我的孩子一定會很有成就......但現實生活從來就不是這樣的!

所以我現在只要看到文前敘述:作者為全職媽媽/名師, 帶出/教出的孩子 哈佛/史丹福/耶魯/北大/清華/台大 跟大家分享他()教育孩子的心路歷程,我就一個字都不想看。因為endpoint設定錯誤的試驗內容,是沒有參考價值的呀~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